講好中國故事須避免「馬某」式的誤會 文:文武

內地央視日前發出的一則有關「馬某」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被當地國安局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報道,引發出一個小風波,導致香港股市震動,阿里巴巴(9988)一度大挫逾9%,及後證實了「馬某」應為「馬某某」之後,股價才回穩。這一事件雖然只是一場誤會,不過從中亦有值得討論的地方,要說好「中國故事」,確實有一些細節的問題,有待改進。

5月3日上午,中央電視台發出一則新聞,題為杭州市國家安全局對涉嫌利用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人員馬某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由於事件發生在杭州,又涉及網絡,涉案人是「馬某」,立即引來許多猜測,不僅網民有許多議論,對信息十分敏感的股市也有迅速反應,阿里巴巴股價下跌近一成。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很快在網絡社交網體澄清說,據他了解,杭州市國家安全局抓的是「馬某某」,不是「馬某」。內地學者黃日涵則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一張馬雲的照片,稱馬雲5月1日在杭州湖畔創研中心植樹。
其後《環球時報》引述權威部門澄清,被捕的應該是「馬某某」,1985年溫州出世,從事硬體研發工作,在一間科技公司任硬體研發部總監。央視也修訂報道,將「馬某」改為「馬某某」,這才平息了一場風波。
事件成為網絡熱話,網民競猜「馬某某」到底是何許人,也有一些人在議論一句「馬某」令阿里股價瞬間蒸發300億美元。而這宗事件中,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內地新聞報道方面的一些問題。

「馬某某」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這是內地特色的新聞報道方式,用了「刑事強制措施」這一內地警政、法律方面的術語,即使是在內地生活居住的一般人,也不容易看懂,更不要說是港澳台及海外的觀眾和讀者了。

此外,從報道中也可以看出,「馬某某」目前應該只是受到杭州國安局的調查,案件尚未交由司法機構審訊,應該只屬「嫌疑犯」,在這則新聞的報道中,有沒有需要公布「馬某」或「馬某某」,以及他所從事的行業等個人資料,也值得商榷。假如央視的報道中只說,杭州市國安局刑事拘捕一名涉嫌利用網絡危害國家安全的嫌疑男子,應該就不會引發「馬某」風波。

而且,這一事件中,還須考慮對當事人構成的不必要的影響,甚至是傷害。即使是「馬某某」,在未經審訊和定罪之前,透過媒體公開了他過多的個人資料,又是否公平妥當的做法?

世界百年大變局之下,如何才能搶佔輿論話語權,在國際舞台上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的軟實力,這已經是國人所關注的議題。而講好中國故事,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要用普通人都能聽得明白的話語,報道新聞,更應該避免類似「馬某」的誤會。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